聯(lián)系人:舒工
手機:13726017833
qq:64407753
地址:廣東省中山市三鄉(xiāng)鎮(zhèn)烏石村萬里路2號16卡首層
發(fā)布時間:2017-08-21 00:00:00
8月19日,澳門科技大學特聘教授、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客座教授李世源做客珠海文化大講堂,為珠海市民介紹了珠海寶鏡灣巖畫的不同內容,還就其中個別巖畫進行了深度講解和科普。在他看來,珠海寶鏡灣巖畫的發(fā)現(xiàn)和研究,更成為南中國巖畫發(fā)現(xiàn)中與海洋文化有關的一個標志性里程碑。
寶鏡灣巖畫
發(fā)現(xiàn)五處共有七幅
據(jù)李世源介紹,寶鏡灣巖畫至今已經發(fā)現(xiàn)了五處共七幅,分布在風猛鷹山的高峰、山腰和山腳沙灘上。七幅巖畫中最為重要的兩幅是藏寶洞即山腰間的巖畫,尤其是東壁巖畫最為突出。這幅巖畫高達2.9米,寬約5米。其線條繁縟復雜,中心及最高部位的畫面刻鑿著兩條上下疊壓的舟船,船的中軸線上刻著一個頭戴羽冠、面無輪廓卻顯得異常鎮(zhèn)定威嚴的饕鬄狀人形。
李世源在綜合了自己三年研讀識別寶鏡灣巖畫的經驗后,表示破譯藏寶洞內三幅巖畫是判讀整個寶鏡灣巖畫的關鍵。而藏寶洞三幅巖畫中,東壁巖畫是重中之重,是能否判讀整個寶鏡灣巖畫的關鍵所在。
同時,寶鏡灣五處七幅巖畫中,大坪石、天才石的刻鑿風格潦草、簡單,可以說是創(chuàng)作東、西壁巖畫前期的作品。從技法上講,無論是從構圖還是刻鑿線條的流暢程度,乃至表情達意的高度上,都與東、西壁巖畫不可同日而語。應該說,大坪石和天才石的巖畫極可能是技法探討、刻鑿工具和表現(xiàn)手法等諸多因素的摸索過程,是東、西壁巖畫刻鑿前的醞釀階段。
鑿刻手法
主要采用磨刻工藝
中國巖畫的鑿刻手法的研究與探討,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一直在不停地發(fā)展和深入。中國巖畫的分布從北到南,從西到東都有重要發(fā)現(xiàn)。而珠海寶鏡灣巖畫的發(fā)現(xiàn)和研究,更成為南中國巖畫發(fā)現(xiàn)中與海洋文化有關的一個標志性里程碑。
寶鏡灣巖畫不僅在內容上具有歷史性的突破意義,在刻鑿手法上也豐富多樣,值得系統(tǒng)地探討和研究。比如高踞峰頂?shù)奶柺投着P沙灘的月亮石以及天才石,主要采用磨刻的手法。太陽石巖畫的周邊還采用了減地剔鑿等手法,來為巖畫中心的太陽圖案造成云蒸霞蔚的效果。
巖畫內容
含有文明起源因子
李世源認為,寶鏡灣巖畫的內容,特別是東壁巖畫系列圖像中,非常清晰地反映了遠古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習俗與生活中的重要場景。這些可以稱為“文明因子”的圖像,恰恰又可以從另一個側面說明巖畫實際發(fā)生的年代。巖畫中透露出來的時代氣息,是任何科學儀器無法測定的。寶鏡灣巖畫出現(xiàn)了許多祭祀與崇拜、王制與圖騰的符號。其中禮器的運用也在巖畫中出現(xiàn)。藏寶洞東壁巖畫中“圭”的出現(xiàn),明顯表露出所謂禮器也有鎮(zhèn)壓的功能。寶鏡灣藏寶洞東西壁巖畫上關于船舟的鑿刻,目前可以說是中國所知道的最早的船舟形象。
巖畫年代
史前人類生活場景
寶鏡灣巖畫內容豐富多彩,所反映的生活多層次、多角度再現(xiàn)了遠古人類在經濟、軍事、宗教等方面的情景。巖畫場景中陶鼎、石圭的運用,各氏族部落圖騰的出現(xiàn),特別是其后稱為中華民族象征的“龍”的呈現(xiàn),這樣一個熱烈而隆重的場景,可謂是千年一遇的盛況。而載王之舟中“帆”的運用,船已經脫離了獨木舟的原始面貌,呈現(xiàn)出頭尖翹原始海船的形象,這些都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當時遠古祖先已經有了與海洋打交道的經驗和能力。這種與海洋為伍、征服海洋的能力,今天既不能高估,但也不能小瞧。
李世源認為,史前考古遺址的重大收獲,對人類當時生存狀態(tài)的揭示具有積極意義。寶鏡灣巖畫中用圖案反映出的史前人類在經濟、文化、宗教、政治、軍事等方面的實際生活的真實場景,應該說其意義和影響更直接直觀地表達了人類在邁向文明門檻的進程。
特色
巖畫遺址同處一地 仍有諸多未解之謎
在李世源看來,寶鏡灣巖畫有一個很大的優(yōu)勢,這就是巖畫與遺址同處一地。遺址科學的考古發(fā)掘和研究,與巖畫的發(fā)現(xiàn)研究正同步進行。這是寶鏡灣巖畫目前獨有的特色。
但是,寶鏡灣巖畫內容的辨識和判讀,越是深入發(fā)現(xiàn)的未解之謎也越多。寶鏡灣史前先民作為百越的一支,他們?yōu)楹我欢ㄒ獡駦u而居?氏族內部的分工與管理,日常生活除了打魚捕獵,又是否還有農耕?巖居與高腳屋如何分布?加工制作的玉器是自用還是供奉,或用于流通交換?等等都有待進一步的考證。
解讀
中華巖畫第一“龍”
珠海寶鏡灣藏寶洞因汪洋大盜張保仔的傳說而得名。洞里當然不存在傳說中張保仔埋藏于海島上的財寶。但是,洞中東壁西壁上的巖畫,卻稱得上祖先留下的文化珍寶。尤其是滾落在兩壁之間的巨石下方,巨石陰影覆蓋處的巖畫中,保存著一條堪稱完整的具有中國傳統(tǒng)特征的“龍”的形象。寶鏡灣東西壁巖畫中刻鑿著張牙舞爪活靈活現(xiàn)的“龍”的形象,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發(fā)現(xiàn)。“龍”在中華民族的心理層面上,已經形成了一個象征。衍散在世界各地的華人都在尋根,他們都說自己是“龍的傳人”。
最早的船舟形象
寶鏡灣藏寶洞、西壁巖畫上關于船舟的刻鑿,目前可以說是中國所知的最早的船舟形象。
對于船舟的研究,由于資料缺乏,包括考古出土的資料在發(fā)表時因自身歸納演繹的邏輯系統(tǒng)與傳統(tǒng)史學的認知疏離,一般的讀者,幾乎無法把握哪些工具亦可以作為伐木和進行木制作的媒介。
掃一掃加好友